見證革命足跡的旅行箱
在天津市烈士陵園的展館里,陳列著一只長120厘米、寬79厘米、高57厘米的旅行箱。它是著名愛國抗日英雄吉鴻昌烈士出國時使用過的旅行箱,一路陪伴著吉鴻昌發表抗日演說、尋求國際聲援,見證了他走上共產主義道路的艱辛歷程。
1931年秋,上海碼頭汽笛長鳴。因拒絕打內戰,吉鴻昌被蔣介石解除兵權,強令出國“考察實業”。他帶著一只旅行箱,揮淚登舟,離開國門,踏上漂泊異國之路。
大洋彼岸,這只箱子陪伴吉鴻昌輾轉14國,見證了九一八事變后他為民族尊嚴奔走呼號的身影。裝滿這只箱子的,除了簡單的衣物,還有他在考察各國時搜集的政治、經濟、軍事資料,以及他在各地演講、尋求國際聲援時散發的抗日宣傳冊。
在漂泊中,吉鴻昌目睹資本主義的腐朽,堅定地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隨著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緊逼,吉鴻昌歸心似箭。1932年2月,他巧妙擺脫了特務監視,攜帶著旅行箱秘密回國,并將考察資料整理成《環球視察記》。同年秋天,吉鴻昌經組織批準,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按照組織的指示,吉鴻昌帶著旅行箱住進了天津法租界“紅樓”,并將其作為地下工作聯絡站,不分晝夜地開展工作。旅行箱默默見證了吉鴻昌為聯絡抗日力量變賣家產、購置武器的日日夜夜,見證了《民族戰旗》等抗日刊物的誕生,也見證了地下黨員匆匆往來的身影。
1933年,吉鴻昌率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奮勇出征,收復康保、多倫等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決心。然而,在蔣介石“圍剿”與日寇夾擊之下,同盟軍終因寡不敵眾而遭受重創。1934年11月9日,吉鴻昌在天津租界國民飯店遭特務追殺,受傷被捕。
十幾天后,北平刑場大雪紛飛。面對劊子手的槍口,吉鴻昌拒不下跪,坦然撿起一根樹枝,在雪地上寫下詩句:“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槍聲響起,他挺立如松,以軍人的姿態慷慨赴死。
2009年,吉鴻昌的女兒吉瑞芝將旅行箱捐贈給天津市烈士陵園。這只被評定為國家二級文物的箱子已沉淀為一種精神象征——尊嚴不是別人施舍的禮遇,而是“我是中國人”的錚錚誓言;愛國不僅是戰場上的沖鋒陷陣,更是任何境遇下不容玷污的民族氣節。
為守護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讓傳承紅色基因的“傳家寶”活起來、傳下去,天津市烈士陵園不斷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精心策劃專題展覽,讓每一位來訪者都能從文物承載的民族氣節與革命精神中汲取不竭的奮進力量,不負先烈遺志,在開創未來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文/張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