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抗聯的靰鞡鞋
近日,一雙帶有歲月痕跡的靰鞡鞋被吉林革命軍事館籌建專班收藏。從伐木工鞠忠魁到兒子鞠雨亭,再到孫女鞠淑英,這雙靰鞡鞋被他們一家珍藏了80多年,不僅凝結著一段家族記憶,更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抗聯故事的見證。一次偶然的機會,鞠淑英得知吉林革命軍事館正在征集文物,便與家人商量將這雙鞋捐贈出去,希望更多人了解爺爺和楊靖宇將軍的故事。
鞠忠魁家住通化市輝南縣石道河鎮,這里正是楊靖宇率領的東北抗聯第一路軍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活躍地帶。1937年的一天,楊靖宇在山中偶遇正在砍柴的鞠忠魁,一番交談后,楊靖宇看出這位漢子不僅忠厚正直,更對這片山林了如指掌,便向他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動員他幫助部隊運送補給物資。
鞠忠魁被楊靖宇的肺腑之言深深打動,堅定地認為抗聯將士是自己人,支持他們就是為了窮苦百姓將來不受欺負、不被奴役。
從此,鞠忠魁以伐木工身份為掩護,冒險穿越日偽封鎖線,秘密為抗聯將士運送豆油、食鹽、布匹、棉花、靰鞡鞋等重要物資。靰鞡鞋又稱“烏拉鞋”,是東北地區特有的傳統御寒鞋履,也是抗聯將士在極寒環境中賴以生存的必備之物。
1938年,日偽推行“歸屯并戶”政策,企圖切斷人民群眾對抗日武裝的支援,鞠忠魁被迫搬離故鄉。為繼續支援抗聯、與楊靖宇的部隊保持聯系,他參加了日偽組織的伐木隊,在敵人眼皮底下堅持秘密工作。
一次,鞠忠魁為抗聯采購了一批靰鞡鞋,因數量過多,被偽警察特務盯上。特務厲聲質問:“為何需要如此多的靰鞡鞋?”鞠忠魁鎮定解釋是為伐木工人準備的。但特務不信,隨即將他逮捕,押送至偽輝南縣警察局。
嚴刑拷打中,鞠忠魁始終守口如瓶,未透露絲毫抗聯情報,咬定自己就是一名普通伐木工。他的雙腳被沉重的鐵鏈磨得皮開肉綻,甚至露出骨頭,生命垂危。最終,特務一無所獲,只得將他釋放。
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鞠忠魁身體逐漸康復。但特務并未善罷甘休,得知他好轉,便上門敲詐勒索,揚言要將其再次抓捕。為避禍保命,鞠忠魁帶著一家五口逃離石道河鎮,遷往樺甸。
由于擔心泄露抗聯蹤跡,那批靰鞡鞋一直未能送給抗聯。“記住啊!當年雪地里那些穿靰鞡鞋的抗聯將士,是拿命給咱們蹚活路的……”和家人描述他眼中的抗聯將士時,鞠忠魁這樣說。
1953年,鞠忠魁去世。盡管此后鞠家多次搬遷,但始終珍藏著那些靰鞡鞋。如今,這雙靰鞡鞋在石道河抗聯紀念館無聲訴說著歷史。吉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多部門,連續7年深入開展“尋訪老兵足跡 講好英雄故事 傳承紅色精神”主題活動,搶救性挖掘、整理老兵的英勇事跡和珍貴文物,讓軍民團結、愛國奉獻的精神薪火相傳,在新時代續寫尊崇軍人的吉林篇章。
文/宋濟舟?通訊員?崔釋遠